[习近平领航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
[做好“六稳”工作 习近平这样阐述]
[习近平这样谈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聚焦“文明多样性与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这一主题。与会嘉宾充分肯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成就,并认为此次论坛为促进发展中国家人权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波音737MAX系列客机在半年时间里接连失事,两起空难共造成346人遇难。该机型随即在全球范围内遭到停飞或禁飞。目前看来,它不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复飞了。
当地时间12月11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伊朗几家运输公司采取新的制裁措施,这是美国持续就伊朗核武器和弹道导弹项目等向伊朗施压的表现。
本期我们将聚焦“减税降费”,看看经过这一年来的努力,减税降费取得了哪些成效,又是如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看图了解一下吧!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发言人告诉卫星通讯社,“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12日在摩尔曼斯克修理过程中起火,初步数据显示,火警发生在第一个能源舱里,有三人受伤。
“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近日,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们悉心排练,用一首《我爱你中国》献给第二故乡中国。
南水北调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网红宠物引来无数网友围观,同时也凭借其“明星号召力”,助力了动物慈善事业的发展。
约翰逊和助理一行人走进了一个堆满牛奶瓶的冷库,有个人还说“这是个藏身之处 ”。《早安,英国》节目主持人摩根后来发推特讽刺说:“胆小怕事可有碍观瞻呐!”
今年4月以来,以色列举行了两次议会选举。不过,这两次选举均以未能成功组建政府告终。如今看来,新一轮选举已经不可避免。
也正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后,我国才正式具备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能力。作为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福祉的显著优势。
上个周末,一则未经证实的“图书馆焚书”的消息触动了公众的神经,毕竟“焚书”一词所指代的意向,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总让人联想起对思想文化的桎梏。
当地时间9日,《华盛顿邮报》发布长篇报道称,三届白宫政府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长期误导公众,隐瞒战争实情,通过篡改数据等方式描绘出战争胜利的假象。
明年政策组合拳将是“宽货币,紧信用,松财政”。作为改革的关键之年,2020年在国企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的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美国约有620万名中学生目前正在使用某种形式的烟草制品,其中电子烟最为常见。报告显示,导致青少年使用烟草制品的因素有烟草制品广告和促销、添加不同香味的烟草制品的吸引、好奇心以及对烟草制品的危害认识不足等。
9岁神童劳伦特·西蒙斯原定将于本月拿到学士学位,然而由于校方和劳伦特父亲在毕业时间上意见不合,导致劳伦特没有毕业就终止了学业。
我国计划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利用。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要求降息,美联储11日结束今年最后一场利率决策会议,一如外界预期维持利率不变,并暗示此一利率水平将维持一段时间。
新西兰警方12日发表声明说,新西兰怀特岛火山喷发受伤人员中有两人不治身亡,目前确认死亡人数升至8人。
上月,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0个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受到台胞台企欢迎和肯定。
法国总理菲利普当地时间11日宣布政府退休制度改革要点,受到法国各界瞩目。工会方面很快做出回应,表示大罢工会继续下去。
12月11日下午,中国日报社以“追梦粤港澳大湾区,共创共融美好生活”为主题,在澳门美狮美高梅酒店举行了第九期“新时代大讲堂”。
专栏
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更多]
未来,长三角将在中国未来扮演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的角色。[更多]
他们执长剑,穿越千里戈壁,新型导弹直指苍穹,彰显大国雄威。[更多]
中国日报漫画
视频
图片频道
地方新闻联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南水北调五周年:共饮一江水 同话一江情
中国日报漫画:如影随形
要闻
如影随形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发展合作创新”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器
“绿色奇迹”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与祖国同行,看梦想花开
千里水脉润北方
【南水北调五周年】清水南来润民心
澳门青年在横琴:跨过环岛路 拥抱创业梦
澳珠将迎横琴新口岸 提前体验极速通关
第二个“百年目标”将实现哪些目标?
【中国那些事儿】日本建筑师爱上“北京胡同” 感受包容的力量